咨询热线:

0371-67859120

1
医院文化
当前位置 :首页 » 医院文化

中医世家—中医最优的传承方式

日期:2019-09-06 00:00:00    浏览次数:2600

中医世家—中医最优的传承方式
作者:郑州天方中医药心脑血管病研究院 王静


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,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。是我国

一项民族文化遗产。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,通过长期医

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。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,以其简、

便、效、廉的特色为人们所信赖。

但百年来的中医命运,全然被外力掌控,尽管“国粹”的光环仍在,留下的却是渐渐淡

出的背影,究其根本,中医的没落与中医的传承方式的改变不无关系。

中医传承方式的演变概况

建国前中医多为世医家庭的家传以及拜师、收徒的方式传承,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

,通过个人苦读、拼搏、厚积薄发而成才;解放后,中医作为四大国粹之一得到重视,

国家先期成立5所中医学院,在国内择优招生,进行系统中医医学教育;随后各省先后组

建成立中医学院,中医人才培养进入了规模化教育,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,掀起了西学

中热潮,但这一热潮并未能挽救中医,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,反而加速了中医的衰落;

于是1990年,国家为拯救国内老中医学术经验流失,紧急通知要求重视老中医的经验继

承整理、挖掘,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,遴选名老中医,并以政府名义为他们配备高徒,

制定相关要求进行跟师学习,同时各省市也把传承老中医经验作为重点来抓,并作为研

究课题优先立项,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医“师带徒”方式的延续。

 

总的来说,中医的传承方式经过了三个阶段:祖传(师徒)型传承、院校型传承、科研

型传承。这三种传承方式又各有利弊,但我们可以肯定是院校型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

了中医药的没落,因而才会有科研型传承的出现。

中医院校型传承

鸦片战争后,打开了中国的大门,也揭开了西医凌势中医的序幕,中医开始开始走向没

落。随着西医药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传播,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冲击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中医在国家政策和名老中医的坚持下,才得以保存,不至于完全消失。

虽然目前我们在不断加大提倡中医的力度,但是中医人才还是在不断减少,国家甚至提

出了挽救名老中医的计划工程,足以证明我国真正的纯中医已经所剩无几。

    究其根本,与我国的中医教学模式有重大关联。建国以后,中医院校开始实施所谓

的“现代科学”教育模式(1/3时间学西医、1/3时间学外语、1/3时间学中医),这种教

育方式自然是责无旁贷,难辞其咎。但几十年来,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发展到了这么一种

令人震惊的地步:中医院校培养的学生,受教育层次越高,离中医特色越远。为什么?

因为很多中医研究生不在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上下功夫,而是按照西医的模式,研究细

胞和分子,做大量的动物实验。

     刘力红教授的下面这个亲身经历,更值得引起我们的关切和深思——

 

    今年五月,我应邀参加一个中医学术研讨会,在会上就作了个“略说中医的学习与

研究”的报告,报告之后,一位与会的博士找我交谈,一方面对我在这样的年代里还能

用如此大的热情来研究经典、宣扬经典表示赞叹,另一方面,则是对我的行为感到不解

。据说在他们一帮中医博士里,已经绝少有人看经典,如果哪一位博士的案头放上一部

《黄帝内经》,那绝对是要被笑话的。博士的案头都是什么书呢?都是分子生物学一类

的现代书。

 

这个中医博士群体,按理应该成为振兴中医、繁荣中医、发展中医的中坚力量,现在却

变成了断送中医前途的“先头部队”,这是当年设计中医“现代科学”教育模式决策者

们的初衷呢,还是事与愿违呢?

    同时,现在某些中医医院日趋普遍的以“西”代“中”现象,一方面固然是为了“

创造”更好的经济效益,实属无奈之举,在一切都讲“钱”的市场经济氛围下,可以理

解,也可以谅解;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,相当一部分中医医生、特别是刚刚步出校门

的中医院校毕业生的中医诊治技术水平不高,对于中医的特点“整体观念”、“辨证施

治”——“整体性”与“个性化”的完美结合—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对于中医的

优势“四诊八纲”、尤其是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经络学说的“六经辨证”,更

是隔靴搔痒,不着边际,其治疗效果就可想而知了。

      这正应了古人告诫中医业者的那句铭言:“学医不明经络,开口动手便错。”于

是,只好扯起“中西医结合”的幌子,凭藉现代科技检测手段,按照检测结果,对“症

”(而非中医辨证施治的“证”)下药(不论中药、西药),以“西”代“中”了。

    院校型传承造成了中医药后继无人,使得中医药的文化精髓的延续出现断层,中医

药离我们越来越远。

    祖传(师带徒)型传承

中医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学术著作硕果累累,名家辈出宛若繁星,而培养中医接班

人的传统模式,便是经受住了漫长历史和临床实践检验的“师带徒”教学模式。这是因

为中医是一门特殊学问,所以必须采用特殊的传承方式。在古代和现代的中医名家中,

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师出名门,或者出身中医世家。

    几千年来,师带徒培养模式在我国中医教育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。其主要是通过

师传徒、父传子的形式,传承中医的理论经验及医疗技术。老师通过口传心授,将自己

的临床经验与医疗技能传授给学生或子女。学生则通过背诵医学古籍、临床实践继承老

师的医术,将之发扬光大。历史上从医者大多出自中医世家,世代积累医学经验,医书

常被医家视为珍秘不外传,从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,形成各门各派。师承教育为中医的

人才培养、学科的存留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    中医的这种传承方式,与同为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戏曲的传承方式大同小异:因材

施教,口传心授,学以致用,学用结合,戏曲成才的诀窍是演出演出再演出,中医成才

的诀窍则是临床临床再临床。直到今天的戏曲舞台上,我们仍然能够欣赏到戏曲前辈名

家如京剧的梅兰芳、程砚秋、荀慧生、尚小云等的第二代、第三代……传人“原汁原味

”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神韵,这种采用“师带徒”传承方式绽放的奇葩,不但色泽艳丽,

清香扑鼻;而且更保持了戏曲(剧种)的特色与优势,永远不会被任何外来的戏剧艺术

所侵蚀或取代。

    新中国成立以后,各级戏曲院校相继建立,虽然“师带徒”的传承方式逐渐淡化,

但教学内容一直坚持传统的“四功五法”,而且在教学上通过排练、演出著名的传统剧

目,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,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戏剧艺术的影响。所以,戏曲

院校的毕业生,分配到剧院(团)后,马上就可以登台演出,受到广大观众的观迎。其

中一些自身条件较好,并有志于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的青年演员,便向名家拜师学艺,

成为该门派的下一代传人。在职称的评定上,也是以其在戏曲舞台上塑造的艺术形象为

唯一标准,在考核的具体内容方面,绝对与戏曲之外的诸如话剧、歌剧、舞剧无关。

中医的遭遇就远没有戏曲那样幸运了。首先,所谓的“现代科学”教学模式,就给中医

作了“不现代”、“不科学”的定性,实质上中医已沦落为“改造”对象,用什么来“

改造”呢?当然是西医。至于职称的评定,也深受这个教学模式的影响,在中医专业之

外设置了西医的内容,使一些“师带徒”出道、在临床上经验非常丰富、深受广大患者

爱戴、但对西医知识了解不多的中医医生望而却步,或者是一再碰壁,不得其门而入,

无法取得“合法”资质,最终只得以“民间医生(江湖郎中)”的身份悬壶济世,治病

救人。

“师带徒”之中医世家与拜师学艺

同样是“师带徒”的方式,祖传与拜师学艺又有不同。首先,从医术上来说,拜师学艺

这种方式,医师所收的弟子是外人,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,医师总会“留一手”,

导致了“师带徒”出来的“徒”总有部分精华未能学到;而对自家人,祖医则会倾囊相

授,毫无保留,从这个方面来说,中医世家出身的中医,其医术会更全面、精湛些。其

次,二者的中医根基不同。中医世家出身的中医由于从小耳濡目染,其中医基础深厚;

而后拜师学医者,少了此种中医氛围,所学不如中医世家者精湛深厚;第三,中医世家

一般都是书香门第,其学术气息浓厚,能够及时跟着社会的潮流前进,各种资质齐全,

更符合现代法制社会的要求,也更为人民信赖;半路出家的中医,有的虽然医术也很精

湛,但由于少了这些必备的条件,使其可信性下降了许多。

但是中医世家的传承的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就:独有性很强,若继承人少,则很可能会断

根,从而一门派的医术就可能失传。

总之,中医药的传承方式岌岌可危,必须另辟思路,努力挽救。而就目前的传承状况来

看,最优的传承方式还是中医世家的传承,应积极提倡和发扬,并给予大力的支持!

豫ICP备13021716号-1 豫公网安备 41010202002480号 版权所有: 郑州天方中医药心脑血管病研究院 QQ:1520829688 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,您有任何疑问,都可以及时联系我们【网站内容请勿转载】。 老官方站